近日,“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消化系统疾病防治的新技术新方法研究”项目顺利通过验收。
我国属于世界上消化系统疾患高发国家,该项目针对我国消化系统疾病防治的重大技术和产品需求,获得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重要临床意义的新型诊疗技术和成果。在临床诊疗技术创新方面,完成了“基于多模态影像融合的肝功能立体定量评估技术”和“基于创新算法和3D打印的数字化肝脏手术规划系统”等多项软件系统研发和相关技术的创新和应用;首次在国际、国内报道了肠易激综合征与抑郁症患者存在相似的肠道菌群,建立了总容量达8万份的消化道疾病生物样本库,鉴定了一批IBD的可能易感基因,确定了38个与我国炎症性肠病存在显著相关性的SNP位点;建立了首个适合国人特点的脂肪性肝病患病风险判别模型(ZJU指数),实现了脂肪性肝病个体患病风险精准评估,揭示了高尿酸血症可引发肝脏胰岛素抵抗并促进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发展,与黄嘌呤氧化酶表达及活性上调有关的脂肪性肝病发病新机制。在标准规范和指南制定方面,制定了《精准肝胆外科领域的行业指南》《肝切除术围手术期过度炎症反应调控的多学科专家共识》《中国炎症性肠病诊治共识意见》和《脂肪性肝病诊疗规范化的专家建议》等7项专家共识,其中《精准肝胆外科领域的行业指南》被国际著名学术机构国际外科医师、消化科医师和肿瘤医师协会(IASGO)和法国消化病研究院(IRCAD)列入外科继续医学教育培训教程,应邀在法、日、葡等国举办的国际培训班上为全球两千余名外科医师作专题培训和手术示教。在人才培养方面,共养硕士生60人、博士生60人、博士后12人。在示范基地建设方面,建立了以解放军总医院和清华长庚医院为基础的“精准肝胆外科技术示范基地”,以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为基础的“幽门螺杆菌感染个体化诊治技术应用示范基地”,以第四军医大学西京消化病医院为主建立的“炎症性肠病临床医学和转化研究示范基地”及以浙江大学第一医院为基础建立了“脂肪性肝病防治示范基地”。
项目执行期间其成果获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中华医学会科技奖二等奖1项;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5 项,实用新型专利7 项;发表科技论文162篇,其中SCI论文103篇,出版专著4部,获得注册软件著作权3项。